貞觀十五年(641)至顯慶元年(656)由魏徵等主持修纂,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錄,是繼《漢書藝文志》後,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。
該書共著錄書目7213部、59302卷,種數待考證,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,但後附入道佛二家,共六個部分。
《隋書經籍志》原是唐貞觀年間《五代史志》的原稿,後併入《隋書》、系根據柳□的《隋大業正禦書目》作為底本,並參考阮孝緒的《七錄》分類體系而成,利用隋代遺書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,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與《隋大業正禦書目》核對,刪去重複,按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四十類著錄,既反映隋朝一代藏書,又記載六朝時代圖書變動情況,並最終確立了四分法在目錄學中的地位,也是現存最古的四分法目錄書。
《隋書經籍志》開中國古代圖書著錄四分法經史子集命名的先河,確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。該書所著錄的經部著作及其儒家類文獻,並大序、小序、注釋等,至今仍不失為考見唐以前儒家著述概況的重要資料。該書還擁有目錄書“辨章學術,考鏡源流”的優點,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。
北宋最大的目錄書,也是中國較早的解題書目。
著錄經籍共3445部,30669卷。
景祐元年(1034年),宋仁宗命翰林學士張觀、李淑、宋祁等校定整理三館與秘閣藏書,去蕪存菁、刊其訛舛,編成書目,不久又命翰林學士王堯臣、聶冠卿、郭稹、呂公綽、王洙、歐陽修等人校正條目,討論撰次,又仿唐代《開元群書四部錄》,編列書目。曆七年至慶曆元年七月成書60卷,慶曆元年(1041年)十二月,由翰林學士王堯臣上奏,賜名崇文總目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家書目(已殘缺)。
《崇文總目》著錄豐富、體例完備。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大類,每類有敘釋即類序,每書有解題。上承唐代“開元群書四部錄”之餘緒,下啟清代“四庫全書總目”之先河,其間八百多年間,是唯一一部卷帙浩繁、體例完備的官修目錄。宋朝崇文三館和秘閣曾多次失火,補缺端靠《崇文總目》。後原書大多已軼,清乾隆中修《四庫全書》,從《永樂大典》中輯出十二卷;嘉慶初,錢東垣、錢侗兄弟又加重輯。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贊之“冊府之驪淵,藝林之玉圃”。
該書按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類法,其中經部分11大類,子部儒家類六十九家,九十二部,七百九十一卷。經部後無大序,每類後亦無小序,著錄時首為撰者,次為書名、卷數,絕大多數無注釋,有者僅為極少數。
此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以唐毋煚的《古今書錄》為藍本,收書除據《古今書錄》照錄外,還增加了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所不錄的唐人著述二萬七千一百二十七卷。在每個類目內,分“著錄”與“不著錄”兩部分,“著錄”是指《古今書錄》原有的著錄;“不著錄”是指歐陽修所新增入的唐代著作。
據此《志》可以考見唐代經學文獻的收藏及唐代經學著述的情況,並且,從唐人經學著作的品目中,既可反映當時的著述風氣,亦可為瞭解與衡量這一時期的經學文化成就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《郡斋读书志》初成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(1151),终成于孝宗淳熙七年至十四年(1180~1187)。共著录晁公武实际收藏图书一千四百六十八部,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中国古代的各类主要图书。
它按照当时已通行的分类,总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部下设类,每类之内,各书大致以时间先后排列,每书下有提要,少则十馀字,多则数百字,这是《郡斋读书志》最重要的特色和贡献。
提要大体可分四类:一是介绍作者;二是评论图书价值;三是记录校本异同;四是判别书之真伪。《郡斋读书志》把晁氏郡斋藏书记述得十分清楚,且集著录、介绍、校勘、考订于一书,故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称赞,并为后来目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。
在史志中該書卷帙最為豐富,一共著錄書籍 9819 部,119972 卷。
此志根據宋代《三朝國史藝文志》、《兩朝國史藝文志》、《四朝國史藝文志》及《中興藝文志》4部國史志刪其重複,合併而成,因倉促成書,重複舛論,為諸史志之最。其目分4部44類,大抵依據《舊唐志》而略有損益。兩宋學術昌明,著述甚富。又印刷術盛行,古籍新著,多經刊行。且每經校讎,因而今日所見宋以前古籍,多係由宋人箋注、校訂、編輯。其所成定本,多著錄於宋人書目,而以《宋史藝文志》所收最多,所以為考證古籍流變的重要資料。《宋史藝文志》錯誤既多,後人每加訂正,如明焦竑、清錢大昕、《四庫全書總目》,近人劉鹹炘、聶崇歧等。
钱曾继承其父钱裔肃的藏书,又多方搜集传抄,使其藏书愈加丰富。康熙初年据家藏图书编成《也是园藏书目》和《述古堂书目》两种。后又遴选藏书中之精粹撰写解题,编成《读书敏求记》4卷。
经部分礼乐、字学、韵书、书、数、小学等6类; 史部分时令、器用、食 经、种 艺、豢养、传记、谱牒、科第、地理舆图、别志等10类;子部分杂家、农家、兵家、天文、五行、六壬、太乙、奇门、历法、卜筮、星命、相法、宅经、葬书、医家、针灸、本草方书、伤寒、摄生 、艺 术、类家等21类;集部分诗集、总集、诗文评、词等4类。总计著录图书634种。
著录各书均标注卷帙完阙,作者名氏,或述授受源流,或记考证评论;对于一书缮写刊刻之工拙,版本优劣之辨别论述较多。
中國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圖書目錄。
著錄圖書3401種,79309卷,存目6793部,93551卷。
該書自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開始編修,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稿完成。經過修改、補充,於乾隆五十四年定稿,由武英殿刻版。乾隆六十年,浙江地方官府又據杭州文瀾閣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刻。自此方得廣泛流傳。
該書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國重要的古籍,特別是元代以前的書籍更完備。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大類,大類下又分小類,小類下又分子目。每大類與小類前面均有小序,子目後面有按語,簡要說明此類著作的源流以及劃分類、目的理由。該書著錄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學、史學、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萬多種,爲中國收書最多的目錄,而且寫有內容提要和評論,爲學者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歷史,提供了一部翔實的書目。
本書是莫友芝對《四庫簡明目錄》所作的版本標注,也是清代重要的版本目錄學代表作。
著錄經籍共3681部。
《郘亭知見傳本書目》原本是莫友芝供自己校勘版本需要而隨手記載,生前並未刊行,在他過世後,才由其子莫繩孫整理成十六卷,繼而排印問世。
該書以收集晚清以來重要、實用而又稀見的,尤其是不曾刊行的書目題跋為主,同時適當兼收晚清以前重要題跋專書的整理本或名家增訂本、批註本;以提要式書目和題跋專著為主,同時適當兼收書畫題跋及金石、碑傳題跋。
在內容和體例上,該書參考了同時期邵懿辰的《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》,並與《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》的收錄書籍內容互補。對於後世瞭解典籍版本的存佚狀況與刊刻之善否,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。
《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》,瞿镛延请季锡畴、王振声厘订撰成,凡二十四卷,“每书之后必载其行款,陈其同异,以见宋元本之善”(宋翔凤《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》序)。菜收书一千三百余种,辨析版本尤精当,为世人所称道。稿甫成,仅刊经部三卷,适逢战乱,板毁于兵,未及刊完而卒。至光绪元、二年,秉清昆仲延请同郡管礼耕、王颂蔚、叶昌炽至罟里家中,重校《铁琴铜剑楼书目》,经史已竣,惟子集尚需时日。此事迁延近三年而未底于成。秉清“乃于光绪三年八月初旬,偕(张)瑛同赴郡中,面邀诸友来乡萃业。留滞两日,聚晤极欢。诸君约以重九赴虞山看菊,兼校子集两种,君闻约欣然。初七日于舟中适霍乱,……行至陆墓卒。”“重编书目,临殁不忘,功不可没,志尤可悯,君不特为一家保守遗书,实为东南文献留一线之传。”(张瑛《濬瞿君家传》)至启甲时,与其兄启文、启科刊印经累代撰写、增补、校正《铁琴铜剑楼书目》二十四卷,两兄早世,良士乃独力支持,于光绪二十四年始底于成。至光绪二十八年(1898)问世,共收录图书一千一百九十四种,其中,宋刻一百七十三种、金刻四种、元刻一百八十四种、明刻二百七十五种,钞本四百九十种,校本六十一种,其他七种。历祖孙三代历五十余年乃成,可知事之艰。